“最近10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是被物流所牵扯,有了集装箱之后才有了中国制造;有了快递才有了电商和阿里巴巴,实际上物流在不停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这么多年仓库依然没怎么改变,轮也该轮到我们了!”快仓CEO杨威在接受亿欧采访时如是说。
提起“中国式Kiva”,不得不说曾在电商Webvan公司担任物流管理人员米克·蒙兹,早在2003年便成立了Kiva系统公司,Kiva系统简单说来,就是一种看起来像个圆底盘,能在仓库中快速移动,将货架上的物品送到仓库工作人员跟前进行拣货、包装,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直到2012年亚马逊斥资收购Kiva systems公司的机器人项目,Kiva机器人才被更多人所知晓。
成为中国智能仓库的践行者,这事不小
但今天要讲的是被誉为中国版Kiva机器人的上海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它成立于2014年3月,专注于仓库内订单履行系统,目前服务7-8个垂直电商,自有仓库10个。对于物流仓储机器人这一块,国内发展起来的企业并不多,屈指可数的也就几家走在前列,但是整个市场体量依然很大,杨威告诉亿欧,快仓花了2年多的时间,做到10个仓库,但是从整个市场来看占比却不到十万分之一。
快仓从2年前3个人团队发展到现在80人左右,研发人员占比74%。当年毕业于北大计算机系的杨威,在全球最大的港口物流设备供应商之一——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工作2-3年后,找到主要从事码头自动化设备研发的同事,以及在搜狗做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自动化体系的同学,“三个人加起来刚好可以命中Kiva对外宣传的核心技术”便开始了仓储机器人的研发之路。
仓储机器人在传统仓库上的应用,需要建立在大量标准化的业务基础上才能实现托盘自动化。随着经济主体多元化,不仅是电商,传统的物流供应链、仓配自动化技术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经济形态下的发展需求。每个业态对仓库的要求都不一样,中国的仓库环境并不适用像亚马逊这种大型的自动化仓库,而是需要针对多种品类和订单性质提供系统支撑。存在很多的痛点需要解决。
给客户提供的是“武器”而不是“花”
杨威告诉亿欧,快仓要做到的是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团队解决技术提供一种可操作性的模型。与客户谈的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希望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系统的柔性,完善更多的细节,使仓配一体化系统产生更大的价值。“快仓的风格是从第一天起,就在仓库里对系统进行测试和实验,每个研发师都去过仓库现场并待过一段时间,”杨威说,“做仓库后发现原来我们不仅是要做技术,同时要为客户服务,要搭建业务场景和流程,比客户更了解客户。”杨威认为快仓定位B端给客户做的是“上阵杀敌的武器”,好不好使,需要自己先拿靶子去试试。
“我一直以为我们做的不比Kiva差”
很早就在谈的“货到人”概念,看起来很简单,货架运过来,但是底层做了很多的事,为什么先来货架不先来其他;关键是货架来之后具体怎么拣货,按照订单还是按照商品种类和数量?这里面其实都有一套打磨出来的逻辑。比如,杨威告诉亿欧在鞋和服饰电商的一组小规律,一单一品的鞋子订单数据达92%,服装一单一品订单数占比40%,冬装比夏装要更贴近这个数据。快仓正在做的事情是,针对中国电商复杂性的特征,不断进行测试和实验,怎么做到复杂场景的应用。
杨威表示,亚马逊平台很大,同样是这套系统,能够达到很高的准确率不可否认,快仓虽然没有那么大的客户,但是客户多,将每个多样化的客户精心服务好,这是亚马逊都没有的机会。
“类Kiva”企业还大有可为
当问到快仓是否只做电商的垂直仓库方案以及快仓的作用是否就是在效率提升方面,杨威否认了这个观点,他首先认为,这套系统在非电商领域也能提供一些人做不到的服务,比如重量型产品的搬运工作,就算只做电商领域,电商也还没有覆盖完全,还只是做到了一小部分;其次这套系统的价值最直观来看可以提高效率,节省人力和资源,但是效率并不是唯一衡量标准。针对传统行业中一些通过人力根本就做不到的业务痛点,而专门的机器人可以做到,这相当于是增强了人的能力。杨威表示,快仓想把服务覆盖到仓库里更多的品类电商,通过做大来增强机器人在更多领域的应用能力。
今天电商信息流打通后,快仓机器人的托盘可以承载1.2吨的重量,据了解,快仓曾准备与上汽集团合作,综合考虑下因与传统机械设备相比不占优势而放弃。现在大家都在谈的工业4.0时代,C2M模式,杨威认为都需要高柔性的系统去支持,未来待系统更完善和成熟,反馈到生态链去做供应链服务商是快仓的方向。
业务场景的匹配并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从技术到思维到整个业务流程,快仓都在进行更新迭代,我们非常拥抱变化,”杨威说,“我们能把仓储机器人做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一直在变。”如果非要找两个历史性的节点,他认为有两个:一是仓库从几百平米到3000平米的转变,二是与百世的合作接触到更多的场景。
据杨威介绍,快仓一开始在B2C垂直母婴电商仓库里做实验,几百平米都很顺利,但拓展到3000平米仓库的B2B业务后,发现系统“傻了”,完全不适用,效率特别低。这让快仓团队认识到业务场景的匹配并不是随便调调那么简单,整个业务流程都需要重构,这一点对团队之间的相互配合、理解灵活度要求很高。
另外在与百世合作前,快仓已经打磨出一套自己的运营系统,加上各方面的积累,杨威认为自己已经很懂仓库了,直到见到百世经过8年对客户进行精挑细选、标准化教育后剩下的几十个场景,才明白业务之间的影响会归根在很细微的变化上。而“货到人”系统是能在很多小细节上产生非常多无法衡量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市场很饥渴,而真正懂物流的人都想投资我们的原因”杨威说到。
一个来自互联网工程师的开放思维
快仓系统在不断从一代到二代进行升级,硬件是自己设计外包加工,杨威表示每年研发都在投入大量资金,硬件设备也是很大一块成本。商业变现上,快仓已经开始销售,通过自己买东西、租仓库,提供整体配套的服务。
在面对同行竞对的态度上,杨威强调自己并不太看重竞争关系,而是希望有技术志向的创业者,能够一同探讨类Kiva的企业怎么能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帮助国内仓库一起进行转型升级,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亿欧了解到,快仓的新一轮融资将于元旦前完成,杨威表示2017年会做一些市场工作,邀请一些客户和同行一起探讨和分享,怎么解决国内仓库复杂环境的痛点,为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让技术产生价值这件事情落地。
内部管理上,快仓采用的是以目标结果导向的OKR系统,杨威笑称公司员工雇着很贵,但整体成长还不错,能够很顺畅地沟通,一起拼一番事业。
亿欧走进快仓总部的办公室和其自营仓库的办公点,都能看到墙壁上的一排醒目大字:赋予仓库灵魂。当看到这些博士、硕士时而在办公室里讨论得热火朝天,时而在仓库里埋着头一遍遍来回测试机器人的性能,有理由相信他们做的事情很细小,但梦想不小。
(来源:亿欧)